12月28日,由法商管理系主办的第五期法商青年学术沙龙暨第十七期法商系研究生读书会顺利召开。商学院刘志雄副院长,法商管理系许恒、孟令星、华忆昕、唱小溪、刘彪老师和二十多位同学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了这次活动。
本次沙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法商系硕士研究生在提前阅读2019年诺奖获得者阿比吉特·班纳吉所著《贫穷的本质》的基础上,针对贫穷问题分章节向参加沙龙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汇报,并针对性探讨了贫穷的理论问题,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和教育问题。
王雅琪的报告主题是“如何让穷人做正确的事”,主要围绕三个部分:一是人们对贫穷的态度,让我们深入思考何为“贫穷”;二是在实践中如何让穷人去做正确的事,主要的方法有激励机制、思想教化和默认选项;三是有关自己的思考,在扶贫工作中家长、学校的一些观念值得我们反思。
孙睿瑾的报告主题是“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她对本书的作者背景以及书中的实验案例做出了详细的展示,对一些听起来理所当然的扶贫观念提出质疑,引发老师同学们的讨论,最后结合中国的实际扶贫工作情况介绍了“十八洞村”的扶贫案例。
孙博乔的报告主题是“教育的贫穷陷阱”,主要针对教育方面的扶贫问题进行展示,分为教育扶贫的实际案例、政府的教育政策、实践中的问题和教育重建的建议等四个部分。
刘志雄教授针对化解贫困的短期和长期问题进行了提问,认为应该采用不同的措施。华忆昕老师认为贫困问题的解决不光是经济问题,还需要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配合。唱小溪老师表示本书的作者做了长期的实地调研,这种探究方法值得社科工作者借鉴。
主持人刘彪讲述了在新疆支教时的真实案例,又引发了老师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扶贫工作经历,让大家了解了更多真实具体的扶贫问题。接着他也针对什么是贫穷、如何看待贫穷问题、我们能为贫穷做些什么三个话题和大家进行了讨论。
许恒副教授则点评到,贫困可以理解为广义的贫困和狭义的贫困。传统的贫困都是通过实际购买力来表现的,这种方法也更容易量化和作为“贫困消除”的指标,广义的贫困是在基本物质基础上的理想、满足,如果缺乏这些满足实际上也是一种贫困状态。他认为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就是教育,基础贫困后各个国家也都开始关注教育问题,他提出中国教育问题的两个方向性思考,一是通过教育扶贫,既要扶智也要扶志;二是教育产业既有儿童教育也应该有更多的成人、父母的教育政策。
活动第二部分,由许恒副教授以《林下经济——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为题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产业的角度和大家共同探讨了乡村振兴问题,我国提出的“林下经济”就是在我国森林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以期通过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拓展林业产业发展的空间。他总结道,林下经济强调在尽可能使用“闲置”森林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同时避免对现有林木资源的破坏,维护并保持了生态效益的发展,林下经济有四个需要注意的因素,即要素禀赋、经济效率、产品市场和政府补贴。
刘志雄副院长最后总结到,“同情是任何人的天性”,今天我们选的贫困话题,非常现实且重要,既有助于我们的学术思考也有助于构建我们的人格。
这次沙龙既充满人文关怀,也有专业讨论,参加沙龙的老师和同学都表示很有收获,大家表示将针对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问题进一步展开研究。
文、图/孙博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