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经济系、经济学党支部成功举办2022年第5期(总第40期)研究生读书会暨2021-2022学年优秀表彰活动

2022-10-06  Clicks:

2022年9月27日,商学院经济系、经济学党支部成功举办了2022年第5期(总第40期)研究生读书会暨2021-2022学年优秀表彰活动。本次读书会由经济系周敏丹老师、司海平老师和熊柴老师共同指导,熊柴老师推荐书目并主持。2021级和2022级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们共同参加。读书会围绕贾雷德·戴蒙德所著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会议首先对在2021-2022学年澳门MGM集团4858网址研究生读书会系列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同学进行颁奖表彰。其中,谭先杰荣获“优秀读书报告(经济类)”一等奖,毛庆庆、李丹同学荣获二等奖,王健合、李晓航、孙海若同学荣获三等奖。

395daaa90380dc12d2bc0fb461e8207

随后,2021级孙海若、李晓航同学以及2022级的靳耀祖、孙天奇同学分别进行主报告。孙海若同学简要介绍了这本书的逻辑框架,从枪炮、钢铁、病菌、文字、政治组织等近因出发,到粮食生产这个终因,再到环境这个最终因,地理条件(如大陆轴线的方向)和生态因素(如容易被驯化的野生动植物的数量)是造成历史差异的终级因。并将地理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进行比较,认为现当代更需要通过制度变迁实现经济增长。针对书中以“分裂催化了竞争,统一扼杀了竞争”的逻辑,来论证中国和欧洲在最近几百年的不同表现,与会者激烈讨论。熊柴老师指出,一方面,我国历史上以统一为主流,但也有部分时间为分裂时期。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历史上的统一时期,地方宗族门阀势力、割据与半割据势力等也经常出现,存在不同利益的竞争。张国栋同学认为,从民族性格考虑,中国更热衷于统一,我国更多是“和”的思想,作者认为欧洲是“共存”的思想;从地理角度考虑,欧洲相比于中国,想要实现统一所需要的成本更高;从农业发展角度考虑,中国拥有肥沃的土地、丰富的作物以及典型的小农思想,缺乏竞争并难以提高生产效率。

04c7368bcf925504233d64307eca39c083f69d89f11c78759073c9476c6192

李晓航同学指出,考察历史是为了走向未来,追溯贫富差异的原因,是为帮助今天的穷国实现赶超。地理因素或许在农业社会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但世界贫富分殊的起点是18世纪工业革命,此后西方国家迅速崛起,在全球体系中占据主导,形成贫富分化。因此,相较于“终极因”,她更愿将地理因素称为“始因”,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起点,但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从这个起点开始,一直沿着历史链条连到体制,则太过漫长。熊柴老师指出,现实中地理因素的作用仍然是不可忽略的,比如我国改革开放从东部地区开始,因为东部地区贸易及运输成本更低。其次,要注意思考问题的时间跨度,是长周期看,还是短周期看,不同的时间维度意味着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最后,当某因素不能解释所有现象时是否应该放弃?这涉及到科学观的问题,现实中有归纳主义、证伪主义、结构主义、贝叶斯主义等多种科学观。如陆辰英同学在读书报告中提到的,解释或预测在宏观上呈现均值回归,微观上怕是各有差异。因此,不能因为地理因素不能解释全部就说明地理不够重要,因为即使是全球看,国家样本数量都是有限的,而且作者可能为了表达自己观点、演绎自己的叙事逻辑而有意识地选取材料。

靳耀祖同学指出,作者以“现象—终因的探析—近因的产生链条—现实案例佐证”为分析框架论证地理因素对不同大洲文明发展差异的决定性影响。接着分享了关于“李约瑟之谜”、社会发展决定因素的动态系统、文明进步的争议以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的思考。此外他认为,由于历史发展是规律性和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结合,因此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变换考察视角。

08b3c394a4a0168bcad84669955c831fe3966e985a07ef3319acbadfad1cea

孙天奇同学介绍到,作者戴蒙德摒弃了人种论,认为是地理因素导致了一切的终极原因。复杂制度的发展从根本上有赖于人口稠密的定居社会,而是农业才使得食物盈余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复杂制度的最重要的终极因是农业,其次则是人口稠密的定居社会和农业带来的食物盈余。因此,农业是现代社会所有复杂制度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中国能够重新崛起的重要因素就在于此。毛庆庆和张国栋同学就人种论、宿命论等展开了讨论。与会共识是,一个人出生在何种时代,哪个国家,是个人所不能掌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命就被宿命式地决定了。恰恰相反的是,人总可以立足自己所处的时代,努力地做一些对社会、国家有意义的事情,也活出自己独特的人生意义。

adba1e90ff51781bee34ef05ea06c0a

三位老师在最后进行了总结。熊柴老师指出,本次读书会或可以达成如下共识:一是从纵向历史看,随着我们生产力水平提高,地理因素的重要性可能相对下降,但现实中仍然很重要。二是当我们谈及地理、文化、制度等,需注意这三者并非是完全独立的因素,三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三是在形式方面,建议同学们在作报告时更注意和大家互动,引发听众的兴趣点,并要求每位同学的读书报告要有主题和标题。周敏丹老师指出,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是否需要和能够用一个贯通的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差异?制度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更多地被用来解释人类社会进入到文明时代以后的发展差异,而在此之前的社会发展差异可能更需要从地理、气候和环境方面去寻找原因。因此,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长远的历史视野去看待和解释人类社会早期的发展差异。司海平老师提出,本书研究国家之间的人类社会发展差异,那么是否能够使用研究国别之间差异的解释来进一步探究一国内区域之间的差异,比如我国的东西部差异与南北差异。

通过本次读书会,大家提高了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了解,深化了对长周期视角下国家间发展差异的认识。总之,对于这一经典著作的阅读和共同研习,使同学们开拓视野、受益良多。

文、图/经济系:李丹、王健合、毛庆庆

上一条:工商管理系研究生第二十八期读书会——《应得的权利》
下一条:工商管理系、工商管理党支部联合举办第十八期青年学术交流研讨会

Close